1.1 公司历史沿革:深耕汽车塑料零部件行业,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业务
深耕汽车塑料零部件行业,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业务。公司成立于 2005 年,前身为苏州骏创塑胶模具有限 公司,2010 年公司转型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2013-2014 年,公司汽车塑料零部件产品天窗塑胶件和悬挂轴承 塑胶件开始批量供给各大汽车品牌,2019 年公司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同年与 T 公司签订框架协议,为其 供应新能源汽车塑料功能件产品,2022 年公司于北交所上市。
1.2 主营业务:聚焦轻量化,打造一体化三大业务
(资料图)
以轻量化为核心,覆盖塑料、金属、模具三大板块。公司以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业务, 为汽车制造商及其零部件制造商提供符合轻量化发展趋势及满足应用需求的零部件产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公司现已形成集产品同步设计、工艺制程开发、模具研发制造、精密注塑成型、金属部件加工、系统部件装配 于一体的综合制造与服务能力,布局汽车塑料零部件、汽车金属零部件及配套模具三大业务。
1.3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高管层行业背景深厚
股权结构相对集中,高管层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沈安居、李祥平夫妇,二人合计直接 持有公司 60.03%的股权,并通过创福兴间接控制 1.32%公司股权,合计控制公司 61.36%的表决权,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公司董事长沈安居等高管长期深耕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非常深厚的行业经验。
开展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员工利益。2021 年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注册持股平台创福兴,共计 45 名员 工参与,间接持有公司共 730,000 股,占公司总股份的 1.32%。公司于 2022 年 10 月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此次计划激励对象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共 74 人,总计 230 万股,约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 5520 万股的 4.17%,实施条件为 2022、2023、2024 年收入增长率不低于 53%、42%、33%;扣非净利润增长率不低 于 116%、42%、41%。股权激励对业绩要求较高,可充分激发员工动力。
1.4 财务情况: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乘新能源东风,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公司于 2019 年开始切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随着新 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公司营收和利润进入快速增长期。2019-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 1.6 亿元增至 5.9 亿元,CAGR 达到 55.4%;归母净利润由 0.2 亿元增至 0.6 亿元,CAGR 达到 45.3%。2023 年 Q1 公司营收 1.6 亿元,同比增长 29.1%;归母净利润 0.2 亿元,同比增长 153.8%;销售毛利率 27.9%,同比上升 7.8pct;销售净 利率 12.3%,同比上升 6.1pct。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分板块看,汽车塑料零部件业务增长最为迅速。2019-2022 年公司三大主营业务营收均有增长,其中汽车塑 料零部件由 1.28 亿元增至 5.09 亿元,贡献了最主要的营收增量;模具由 0.19 亿元增至 0.35 亿元;汽车金属零 部件由 0.01 亿元增至 0.33 亿元。从占比看,汽车塑料零部件业务占比由 81.8%提升至 86.9%;金属零部件业务 占比由 0.6%提升至 5.7%;模具业务占比由 11.9%下降至 6.0%。从毛利率看,公司汽车金属零部件业务随着产 量的提升,毛利率逐年提升,2022 年达到 25.43%与公司整体毛利率持平;汽车塑料零部件、汽车金属零部件及 其他业务毛利率均稳定在 20%以上。
公司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2019-2023Q1 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 20.7%/17.3%/12.2%/10.5%/13.4%。公司期 间费用率持续下降,其中财务费用率近年保持稳定,销售费用率由 4.4%降至 1.4%,管理费用率由 8.5%下降至 5.4%。2023Q1 公司期间费用率环比有所回升,主要系公司外销业务汇率波动的影响及研发费用大幅增加。
2.1 新能源车轻量化进程持续加速
汽车轻量化是环保与经济的双赢之路。根据公司年报数据,传统燃油车的重量每减少 100kg,每百公里耗油 量将降低 0.3-0.6L,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5-8g,纯电动汽车重量每减少 100kg,可行驶里程增加 10%,节约电 池成本 15%-20%;同时,汽车轻量化的实现增强了汽车加速性能,可有效提升操作稳定性,缩短制动距离,每 减重 10%,制动距离可减少 5%,所需转向力减少 6%;另外,汽车轻量化有助于提升安全性能,汽车碰撞时的 动能与汽车质量成正比,质量越轻碰撞时的动能越小,车身结构形变产生的侵入量越小,汽车对乘客的保护性 越好。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加速汽车轻量化进程。随着新能源汽车尺寸和续航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重 量将迅速上升。相同车型、相近尺寸下(小型—中大型)的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重 300kg 左右。为了增加新能 源汽车行驶里程和提高车身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有目标地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就成为必然的途径。根据中国汽 车工程学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预计到 2025/2030/2035 年,燃油车和电动车轻量化系数(相 同尺寸下车身骨架重量与其扭转刚度之比,反应汽车在单位尺寸和强度下的轻量化程度)将分别降低 10%/18%/25%、15%/25%/35%。新能源汽车减重目标更高,轻量化需求日益增加。
2.2 “以塑代钢”:改性塑料在汽车轻量化应用中优势明显
材料轻量化是最直接有效实现轻量化的方法之一。汽车轻量化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实现:1)材料轻量 化:使用结构更轻的铝合金、高强度钢、镁合金、改性塑料对传统普通钢结构进行代替;2)设计轻量化:通过 开发新的汽车架构,优化、减少车身零部件数量,以及通过模块化设计、结构拓扑优化等方式实现轻量化;3) 工艺轻量化:使用压铸一体化、热成型、激光拼焊板等工艺实现轻量化。
改性塑料在汽车轻量化应用中处于快速成长期。目前用于汽车轻量化的新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 材料。金属材料包括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则主要为改性塑料。目前高强度钢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轻量化,铝合金和改性塑料正处在成长期,应用范围快速扩大,镁合金和碳纤维增强改性塑料则处于导入 期,目前适用范围较为局限。
GMT 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改性塑料。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聚合物中加入合适的改性助 剂,通过填充,共混或者增强等方法进行加工改性,提高塑料部件的强度,拉伸性能,韧性,阻燃性,抗冲击性 等等。前瞻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 2021 年常见的车用改性塑料主要有改性 PP、PA、ABS、PE、PC、PVC 等,占 比分别为 46%/8%/6%/6%/5%/5%。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GMT),是指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以玻璃纤维 毡为增强骨架的一种复合材料,因其具备复杂的设计功能,以及出色的抗冲击性,且易于组装和再加工,并因 其强度和轻巧性而倍受赞誉,而成为“以塑代钢”应用最广泛,最理想的一类改性塑料。常见的 GMT 材料有玻 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GF)和玻璃纤维增强尼龙(PA66-GF)等。
改性塑料是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未来趋势。我们从成本和减重性能角度综合对比,改性塑料在汽车轻量化应 用中优势明显:
减重性能:低密度,高强度,改性塑料减重性能最为优异。传统高强度钢可通过减少零部件或车身 结构厚度进行减重,但为保持车身整体强度,高强度钢减薄减重能力有限;铝合金和镁合金密度仅为 传统钢材的 20-30%,但抗拉强度较低(300-500MPa),制造成汽车零部件或车身结构需要进行加厚 以保证整体强度;改性塑料兼具低密度和高强度优点:玻璃纤维增强改性塑料密度仅 2.0g/cm3,约为 传统钢材密度的 1/4,而抗拉强度和高强度钢持平,因此玻璃纤维增强改性塑料比强度达到了 750 N·m/kg,远高于高强钢和铝/镁合金。以玻璃纤维增强改性塑料制作相同强度的汽车零部件较传统钢 材可减重 40-70%,减重性能突出。
成本:改性塑料较铝/镁合金具有成本优势。我们以市场上常见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GF)价 格为例,其价格与铝/镁合金相仿,约为 23 元/Kg,同时由于改性塑料的比强度更高,在制造相同强 度的零部件时,所需材料更少,原材料成本更低。
改性塑料在汽车轻量化中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改性塑料技术发展成熟,改性塑料凭借着低成本、高性能的 优势,从最初的主要应用于内饰件逐步发展到应用于外饰件、发动机周边部件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此外, 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改性塑料在诸如三电系统的包覆件、支撑件等新场景下的应用也正在 不断增加。
2.3 预计 2025 年中国汽车用改性塑料需求量达到 584.8 万吨
改性塑料单车用量提升,打开改性塑料市场需求天花板。近年来随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节能 减排汽车的大力支持,推动汽车轻量化发展,汽车用改性塑料单车用量保持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2016 年我国平均单车使用改性塑料为 136 千克,2020 年增加至 171 千克。2022 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到 2702.1 万辆,同比增长 3.6%,若假定 2022-2025 年汽车产量每年增长 2%,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提升以及汽车轻 量化的发展,单车平均改性塑料需求量将继续增加,假定到 2025 年汽车单车改性塑料使用量增长至 200 千克, 则 2025 年我国汽车用改性塑料需求总量将达到 584.8 万吨。
3.1 公司“以塑代钢”核心产品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
公司核心业务为汽车塑料零部件。公司以塑料零部件制造起家,深耕塑料零部件行业十余年,形成了汽车 塑料零部件、模具、汽车金属零部件三大业务板块,其中汽车塑料零部件为公司核心业务,主要产品涵盖汽车 悬架轴承系列、汽车天窗控制面板系列以及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系列。
汽车悬架轴承系列:应用于麦弗逊悬架结构,安装于前轮上方,主要功能是实现悬架模块转向时的平稳旋 转和释放弹簧的压紧力矩。由于钢材在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因此传统轴承一般 采用钢材作为基础材料。公司利用精密模具制造工艺和双色注塑工艺为客户生产悬架轴承部件,包括轴承上盖、 下盖、保持架等部件,实现“以塑代钢”。由于公司采用双色注塑工艺,使得软性密封圈的粘附性更佳,可以耐 受 700N 的拉拔力测试,产品通过装配后,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可有效防护外部污染。 汽车天窗控制面板系列:是指安装在汽车顶棚,用于实现对天窗及灯组进行控制的塑料零部件模组,通常 由 PCBA、PCBA 保护盖、面板框、眼镜盒等十个左右塑料零部件构成。 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系列: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主要产品是为三电系统实现定位、支撑、密 封、防尘、防震以及为其他功能部件提供安装接口条件等功能的精密塑料结构部件,包括各类 PCBA 保护罩、 支架及带金属嵌件的塑料零部件等。由于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其性能和安全性对新能源汽车具 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具备较强刚性、高精度尺寸和形位公差等特性的产品配套应用。新能源汽车通常采用铝 铸造再加工的工艺生产,每个零件均需经过 CNC 加工,对于 CNC 的需求数量较多,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 具有局限性。公司主要利用模具制造工艺、嵌件注塑工艺,协同原材料供应商,实现“以塑代钢”,仅需单道注 塑工序便可实现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轻重量的显著优势。
受益于汽车电动化发展趋势,公司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营收快速增长。2019 年公司将产品纵深拓展,把握 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开发新能源汽车功能件产品,凭借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先后成功开发诸如 T 公司、广 达集团、和硕联合等新客户,公司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营收迎来快速增长,由 2019 年的 0.06 亿提升至 2022 年 3.95 亿元,占公司塑料件的营收比例由 5.0%提升至 77.7%。公司充分受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持续提升和轻量 化趋势加速。
3.2 一体化业务能力优异,公司产品供应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
一体化业务能力保证公司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形成集产品同步设计、工艺制程开发、模具 研发制造、精密注塑成型、金属部件加工、系统部件装配集成于一体的综合制造与服务能力。
产品同步设计方面:公司具有与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同步开发能力。公司通过汽车制造商提供的风格、功能 及关键参数,利用 CAE 技术,对所设计产品的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及早发现设计缺陷,证实产品功能和性能的 可用性和可靠性。 模具研发制造方面:公司自主掌握模具的设计和开发,具备较强的模具开发能力,并且在双色、高光、薄 壁等较高工艺要求的汽车注塑模具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 产品生产制造方面:借助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双色成型、高光免喷漆成型、金属嵌件埋入成型等方面 形成了充分的经验积淀,拥有能满足客户对不同类别新产品的高效批量化制造需求的综合制造与服务能力。
核心技术优异保障产品高质量。公司双色成型,高光免喷漆,金属嵌件埋入成型等核心技术广泛的应用公 司悬架轴承部件系列、天窗控制面板部件系列、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系列等产品中,保障了产品的创新性及先 进性,确保公司在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汽车悬架轴承部件系列:公司“双色成型技术”配合“高精度塑料成型技术”、“以塑代钢的应用技 术”,为客户提供可用塑料取代金属汽车零部件的方案,顺应汽车行业“以塑代钢”的轻量化发展趋势。
天窗控制面板部件系列:相较传统的喷漆工艺,公司通过一次注塑成型得到符合钢琴烤漆效果的塑料 零部件,且产品没有明显熔接线,保证产品美观性的同时,实现红外信号良好传输的功能特性。
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系列:公司将局部复杂的金属件通过直接埋入模具,包胶成型的方式生产,生产 出嵌件结合强度优异的各类功能部件产品,目前公司最多的零件已可同时埋入超 25 种不同的金属 件。
公司产品供应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得益于优异的一体化业务能力以及优异的产品工艺品质,公司获得全 球领先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配套企业的逐步认可,构建优质的客户资源体系,服务的客户包括全球轴承巨头 斯凯孚、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安通林及安波福、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T 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广 达集团及和硕联合,直接或间接服务的汽车制造商涵盖 T 公司、福特、捷豹路虎、通用、大众等欧美品牌,日 产、丰田等日系品牌,以及吉利、比亚迪等国产自主品牌。
3.3 产品性能优异获认可,与新能源汽车领先企业 T 公司展开深度合作
产品性能优异,公司进入 T 公司及其一级供应商合格供应商名录。2017 年度,公司结合多年汽车塑料零部 件研发、生产工艺经验及下游客户的方案诉求,为 T 公司的一级供应商和硕联合和广达集团解决了产品品质异 常问题,成为 T 公司直接合格供应商。2019 年开始,得益于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定点项目迅速累积,并扩大 与 T 公司的合作,与 T 公司签署了框架协议。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功能部件主要用于 T 公司的配套,公司以一 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的身份向其提供产品,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 T 公司全系在产车型。公司供应产品按功能 可分为:1)电路板保护类塑料零部件,包括各类 PCBA 保护盖等零部件,主要应用于三电系统;2)非电路板保 护类塑料零部件,包括底盘系统、前门、尾门系统等部位的塑料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车身、底盘系统。
T 公司成为公司最大客户,2022 年 T 公司及其一级供应商销售占比达到 60.1%。自 2019 年公司与 T 公司 签署框架协议以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 T 公司全系在产车型,为公司营收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T 公司及其 一级供应商为公司带来的营收从 2019 年的 0.05 亿元提升至 2022 年的 3.52 亿,占总营收比例比从 3.4%提升至 60.1%。T 公司向公司采购的汽车塑料零部件品类丰富且多为大尺寸的功能件,产品平均销售单价达到 9-11 元/ 件,产品单个价值较高。2023 年上半年 T 公司交付 88.9 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 57%,公司未来有望随 T 客户汽车销量的增长而持续受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